您好,欢迎访问翔安区宋江阵闽台民俗文化基地官网!
15959241316

联系我们

邮箱:281300032@qq.com
电话:15959241316
地址:厦门市翔安区内厝镇莲塘村 在线咨询

忠孝文化公园

基地景点

   
   忠孝文化公园,原址为约四十亩租用水塘和周边村民出让的自由林地,经厦门柯依达工贸有限公司创始人自行规划设计建成。
东侧有清代垂范后世的莲塘六林杰出慈善家理学家林芳德塑像、传略和铭刻家族历史故事的石碑群,有显示幸福人生规律的男女老少塑像;有“和顺亭”再现被官方授予“三里耆英”的林仕群调处社会矛盾时的情景;有展现忠义精神的儒理桥;水塘边码头有近十艘休闲小船,水上有舞台、船只及垂钓中的渔翁塑像,可供游客游玩赏景,观看表演;西侧一排闽南地方特色的休闲长廊“天地人空间”,代表日月星三光的亭台景观“日月星走廊”,以及环绕塘边的凉亭和观赏楼阁,是人们琴棋娱乐、散步跳舞和养生习武的理想场地。人们在此可享受健身运动与休闲娱乐的愉悦,同时还能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这里将逐渐打造成宣扬忠孝精神、儒理思想和忠义传统文化的教育型文化公园,也是社会思想交流与文化活动的理想空间。

人文故事走廊

“石头讲故事,塑像明人生”
1. 林芳德生平简介


 

林芳德(16881758),字简卿,号仁圃,民间都称他"林百万",系泉州府同安县民安里八都莲塘人,居莲塘林氏第十一世,是清代康熙至乾隆年间古同安历史名人。自明初林乐公从兴化府来到泉州府肇基以后,莲塘林氏分别在明代中后期和清代初期,因避倭患和遵从清廷实行海禁而两度迁居新圩。至公元1681年,清廷颁布解禁,莲塘林氏开始部分回迁莲塘,而芳德父亲林盛联与另外部分族人迁往马巷居住谋生,林芳德即出生于从界内迁回的第八年。他成长在家风纯朴、勤劳节俭、与人为善的家庭,自幼耳濡目染,深受传统文化的熏陶,也为其日后的成就奠定了基础。他一生急公好义、疏财济世、心系乡里、服务社会、倡扬理学、传承文化,是一位家喻户晓、世人传颂的商儒典范人物。

他十分尊崇理学先贤。为纪念朱熹而两次重修文公书院、翻建通利庙、捐建文昌阁,并塑朱文公像供里人膜拜;为纪念林希元而改制"理学名宦"石坊。他对民生事业与宗教信仰事业非常重视。在体恤百姓、救济贫困、减免租金、施棺木、济孤魂等方面的事迹不胜枚举。他带头劳心也出资费力,极力参与治理同安东西两溪水患,扶持夫子庙、池王庙,维修或扩建泉州二谯楼、同安县育婴堂、朝元观、东岳庙、尊经阁、准提寺等。

他注重传承良好家风。他一生学习精研理学理论,并且在实践中创造性转化为文化价值,竭力担当起时代使命,进一步顺应时政而捐职州司马。林芳德在其生活的时代为社会建功立业,在大同安历史上享有盛誉,为莲塘六林家族带来无尽的荣耀。

2.父子双儒林郎

 

因清廷发令海禁迁界,从小随全家被迫迁往新圩界内的林盛联,经历了社会动荡、客居他乡的二十年漂泊生活,养成了勇敢坚韧、勤奋努力和尊规守法的个性。他结婚生六子传二十八孙和百余重孙,特别重视子女的品德教育,传承林氏忠孝家风,坚持以务实和睦的处世风格培养六个儿子,造就了两文、两武、两商的社会栋梁之才。两文为长子仕愿和三子添筹,两武为四子国明和五子光元,两商为次子仕群和六子芳德。父子两代人潜心经营,发家致富,造福乡里,带动了当时马巷经济、文化、社会治理等诸项事业蓬勃发展,使马巷形成了"店铺栉比,灯火万家"的繁荣景象。其中,林芳德不仅有深厚的儒理思想基础,而且是一位热心公益的杰出慈善家,因功德显著又捐职州司马,获赠儒林郎。林盛联则以忠孝传家、为国育才且父凭子贵,也被封赠儒林郎。

这就是莲塘六林家族史上出现的父子双儒林郎的故事。

3.挚友相伴行万里

 

林芳德自幼受父亲家风家教的熏陶,深知先学做人再学做事的处世道理。他一生凭睿智、执着、果敢和诚挚的个性访贤士、谈观念、交朋友、结关系,在军、政、商、学界形成了显赫的朋友圈,使个人、家庭及家族事业受益良多,特别是为自己在社会事业上能够大显身手、展露才华而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

芳德生性喜缔结情谊,交友遍名卿鸿儒。与当道提台大人(提督)黄正纲、胡贵、吴必达、魏国泰等及官方名人官石溪、富怡亭、王丹崖、苏茂园、陈悠严、魏夏斋、张北拱等,无不因一见如故而成为莫逆之交。与林氏家族林君升、林翼池、林廷沐、林传芳、林孝基、林国兰等社会名流宗谊情深,多有来往而相互关怀。与名相李光地家族和名将施琅家族都有着深厚的交情并多次缔结姻缘。至于历任县官,对于芳德的社会楷模形象都非常敬佩,赞赏有加。林芳德因其言行举止、为人处事颇显儒雅风度而令人倾慕,素有“北海之雅量”、“人中之龙”的赞誉。

无论是主官还是名官、文官或是武官、宗亲还是友人,凡是与芳德有缘的人,他们都通过彼此的相识、相知、相交而能够在事业上相互信任与帮助。芳德待人真诚、乐于奉献、尊敬他人,视贤达友人如兄弟,因人和事顺而生意兴盛、助政如意、济世有功、安民得福。他一生为施展抱负而表现出来的不负韶华与贤友同心同德、砥砺前行、共创和谐文明社会的伟大盛举与精神在大同安被传为历史佳话。

4.姻亲官宦豪门

 

林芳德育有六子、传二十四孙,姻亲不是官宦子弟,就是商贾人家,特别是与清代名相李光地家族和清代名将施琅后代分别联姻两次。长子林经邦,娶进士广东韶州知府王三接(西湖塘人)侄孙、国学生王光彦之女为妻;长子长孙林成诏娶清海军名将靖海将军候施琅曾孙女为妻;次子林邦彦,娶进士户部主事陈睿思曾孙女为妻;三子林中桂,娶文渊阁大学士、名相李光地从弟、国子监司业李光墺(安溪人)之女李倩为妻;四子林中锡娶大学士李光地功弟、玉山知县李鸿翔之女为妻;五子林幹娶广东全省提督胡贵胞侄女为妻;六子林中昌娶举人陈其敬胞侄女为妻。此外,侄子林逢春娶靖海将军候施琅孙女施瑜为妻。

林芳德家族的姻亲关系能够让后人明白,古代婚姻讲究门当户对,同时也反映出林芳德在当时社会的名望和地位。

5.棲云楼的故事

 

 

清代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年已四十一岁的林芳德捐职州司马。他善于交际,广泛结识社会名流、儒理学派思想家,尤其与清初理学家、安溪湖头人、康熙朝名相李光地家族交往交流甚密。李光地从弟、国子监司业李光墺,有一位女儿名叫李倩,她聪颖脱俗、淹贯书史,善弹琴,工吟咏,是位特别招人喜欢的才女。林芳德着意为三子中桂选娶贤妻,与李家结缘攀亲。据传,当时光墺要林家为女儿建造一座思念家乡时能够遥望安溪娘家的楼房,方准这门亲事。芳德召集乡绅商议对策。有人建议新建房厝可以改变传统单层大厝的建筑风格,建成带有楼阁的形态,特别取名为"棲云楼",俗称才女居住的梳妆楼。

在马巷,棲云楼是远近闻名、独一无二的特色建筑。整座大厝原面积1150平方米,建成三进大厝后进加阁楼,厝前有占地十多亩的"林家池",后有大片的花圃和果园,东西两楼房走廊上的石拱门额上特地刻上李光地功弟、玉山知县李鸿翔书写的"拱辰"和"迎薰"四个字。

棲云楼建成后,林芳德三子中桂迎娶李倩,达成林李两家第一次联婚。之后,芳德四子中锡又娶李鸿翔之女为妻。随着两家姻亲关系的不断加深,李光墺又把孙女李玉瑛也嫁给林芳德侄孙林思达,住在一座两落双边护大六路房厝。

棲云楼,不仅是芳德家族富贵豪华的象征,是清代康乾盛世马巷古镇"人物辐辏,烟火稠密"的缩影,也是林李三次联姻的重要纽带。

6.兄弟合力铸丰碑

 

林芳德兄弟六人不仅在马巷建造了六座主体都是“十一架出步”结构、占地面积从3501150平方米不等的古大厝,更重要的是以文武商三元合力共同造就了清初乡绅治理新文化的历史丰碑。文武合力激发民间社会能量,商财发力促进社会治理升级。兄弟中,老二林仕群倾心投入社会治理,因成绩卓著而被官方授予“三里耆英”荣誉;老三林添筹敬仰文昌公,父子登山所作诗文收录地方史志并被称誉为马巷硕儒;老五林光元立志报国、武举入仕成为家族学习典范;而老六林芳德则以胸怀社会、凝聚能量、无私奉献,处处彰显理学风骨的为人处世、品行风格和社会声望而垂范世人。

7.芳德精神彪炳千秋

 

林芳德以超凡的韬略汇聚起文武商之正气,他谢官职、重民生、思治理、行慈善,公益无数,十年施棺,被地方志列称为独行者。他崇尚理学,广交天下朋友,与志同者理学家、清代名相李光地家族等政界文豪关系密切,构筑官商理学社会基础。他重视从优秀传统文化中吸取精神营养,弘扬翔安历史名人、理学名宦林希元在本地发起的武阵文化,强化民间信仰,增强社团与堡点力量,率先在故乡莲塘村建祖庙、兴文化,促进乡村有序自治,坚持世代良好传承,使村民安居乐业,受益得福。林芳德留给后人的文化遗产,成为现代社会治理文化与道德建设和教育后代的宝贵财富。

8.息事宁人林仕群

 

林仕群在六兄弟中排行第二,他生性豪爽,胸怀宽广,既有老大仕愿身上为人朴实、与邻为善的良好品格,又有老六芳德关注社会、研究社会调和道理的儒理思想,而且带有老四、老五这类武术英才特有的不畏艰难、勇敢前行的侠义气慨。正是他这样的品行修养,成就了他一生用心投入的社会治理事业。

仕群的父亲对他的思想与为人处事态度十分欣赏惬意,引导他走上经商之路。其父将位于马巷镇四甲街的十多间商铺交由仕群经营,并传授良心经营发展之道。由于仕群秉持家风、勤奋耕耘,诚以待人、毅以处事,因而生意兴隆、事业发达,成为马巷周边富甲一方的大商人,并且跻身于乡绅之列。

公元十八世纪初期,正值仕群精力充沛、风华正茂的年纪,恰逢同安县民安里、翔风里和同禾里一带民风每况愈下。为争夺名利,乡里纠纷不断,宗族械斗严重,很大程度影响到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面对社会疾病,仕群忧虑思考,理清事物因果关系,大胆设想出如何以儒学、理学思想结合法令和武力手段来化解各类矛盾纠纷的思路。他勤走访、重倾听,发动乡邻共同讲事理、做分析、想对策,主动深入乡里为民调解纠纷和争斗,平息事端,营造和谐,表现出德才兼备的本土乡绅应有的社会担当与贡献能力。由于全心全意为社会为乡民服务,成绩显著,因此仕群被省台授予"三里耆英"荣誉称号。

随着仕群这一代人的陆续离世,同安县因三里大乱而不得不专门设立马巷厅以强加管治。然而,仕群调和治理文化精神在友姓之间和林氏家族内部依然保持传承下来,而且是以宋江阵武阵头文化所强调的敢担当、负责任、重修养、促和谐为思想动力,从清代到民国再到现代,不断推动着社会治理文化事业的沿续向前。

9. 朱熹诗词:《仁》

 

譬之四序始于春

方由四端随用发

接物当先主在仁

义兼礼智由仁出

宋代朱熹诗仁嵗次壬寅立夏于香山南麓悦水书

四、和顺亭

“以理调和,治理有序”

 

五、儒理桥

仗义怀仁扬正气旌忠秉孝蕴清风

六、尚理堂

崇尚理学,以理服人。

 

七、码头

泛舟水塘,船阵游行

 

1. 游、划船

2. 水上舞台表演

 

八、天地人空间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九、日月星走廊

登临高处望星空,追思先贤忆悠长。


18965189171